近日有市民向羊城晚报记者反映,广州BRT棠下村站人行天桥被围蔽,部分护栏正在被拆除,但这座天桥2017年6月才启用,至今使用还不到两年时间。(6月4日《羊城晚报》)
这座天桥2017年6月才启用,如此“短命”的确令人唏嘘。因为这天桥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就要面临被拆掉的命运,恐怕还有市民未曾到这天桥上走过。这样的“拆来拆去”难免会令人费解,即便有着恰当的理由,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不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据记者采访,这座“短命”天桥由哪个部门负责,并没有准确的答案。天河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表示,天桥的业主方是广州市住建委;广州市住建委表示,机构改革后,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移交给市交通运输局及下属部门;交通运输局表示需要咨询一下地铁方面……
撇开此事件中的是非曲直,笔者以为,“短命天桥”戳中城市规划短板,加之城市基础建设的随意性,极容易导致天桥与后续的工程不搭,不得不拆掉。据报道显示,2017年广州地铁规划批复在此处修建棠下地铁站,而在此之前该天桥已经修建。也就不难理解,如果当时相关方加强信息沟通,或许就不至于出现“短命天桥”。
而且,据当地居民反映,天桥启用后,虽然行人比以前方便且安全系数提高很多,但是“其实附近有好几座天桥,往东是棠东天桥,往西是棠下村站西侧天桥,几座天桥相差不超过500米,是否有必要修建天桥?”由此可见,该天桥设计之初衷虽然不错,但综合来看意义不大。
事实上,类似的“短命天桥”或者“短命建筑”在其他城市也出现过,且无一例外地遭到市民的质疑。其实,涉及到民生工程项目,只要立足于科学规划、民主决策,广泛地征求和尊重广大群众的意见,恐怕一些类似的“短命建筑”就不会出现。更何况,建的任性、批的随意、拆的利索,不仅是前瞻性不足,更是城市治理能力不足的表现。
而位于广州天河区的这座天桥,或许难逃“拆”的命运,但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却不能小觑。同样,这样的“短命天桥”也给其他地方以警示,即便是天桥这样的“小事”,也不能缺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更不能背离科学规划为基础。
来源:海口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