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行业新闻

建筑设计也要有温度 有时候要听听房子自己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9-01-09 阅读次数:1184

  近日,设计权力榜在北京颁奖,诸多获奖项目中既有日本设计师改造的北京大杂院,也有中国学者策展的城市设计档案展览。细细了解这两个项目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设计师、策展人关于城市与设计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届设计权力榜“无界”的主题:他们希望通过设计弥合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边界。


  在白塔寺大杂院改造的设计师青山周平和“城市精神:当代公共设计档案”展览的策展人吴学夫看来,设计都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息息相关。

  青山周平接到了来自自己主持设计的白塔寺某大杂院改造工地的电话,赶忙赶到了施工现场:在大杂院改造施工的过程中,工人们挖出了几方很有年头、尺寸大小不一的条石,希望他来看看怎么处理。

  如今,大杂院已经被改造成为兼具现代与北京胡同特色的民宿了,负责运营的董雪回忆,当时青山周平久久看着这些条石,最后选出来了三块。这三块被青山周平选出来的条石被当做民宿房间门口的踏脚石使用。作为民宿的运营人员,董雪当时没有意识到,青山周平是在与这些材料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与青山周平自己所说的在改造房屋的过程中,要“听这个房子自己的意见”类似。

  白塔寺的大杂院不是青山周平在北京改造的第一个大杂院了,在北京生活的十三年间,他已经改造了多处胡同中的房屋、院落。他改造的第一间房子,就是自己曾在北京南锣鼓巷租住的平房。正是在胡同中的生活经历让青山周平对胡同的生活有了自己的认知。

  在青山周平的印象中,胡同的生活方式与其他住宅区、小区的生活方式是“反过来的”:普通住宅区的生活方式是居民有事情的时候外出,办完了事情就回家。胡同居民的生活方式则是没有事情的时候在房间外生活,有事的时候则回到房间里面——他对胡同街坊们在院子里刷牙、吃饭、抽烟、看电视的情景印象深刻。在青山周平看来,胡同居民的“家的范围”要远大于他们房产证上标注的面积,他们把“房子外面的范围当作自己的家”。


鄂公网安备 420104020008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