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工路上的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36幢历史建筑构成沪上高校中最大的历史建筑群。不过,真正了解高校内优秀历史建筑的人并不多,有时候连本校学生也对建筑的历史知之甚少。近日,不少上理工学生发现,学校的优秀历史建筑前都贴上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看到每幢建筑的历史照片、建筑特色和人文故事。
小小二维码提供了一种“深度阅读”校园建筑的方式。据了解,上海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中,一部分就“藏”在高校校园内,市民游客走进校园就可参观。
“建筑可阅读”见证教育发展
为何要对学校的历史建筑进行整体挖掘和梳理?孔娜告诉记者,这些建筑是上理工的独特记忆,见证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如果建筑会说话,会有多少故事啊。”
高校的“建筑可阅读”如何体现出校园特色?为此,档案馆组织员工走访徐汇、黄浦区的优秀历史建筑,还在出差时参观了厦门大学。在她看来,高校在学术考证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高校中的师资力量也可得到很好发挥。上理工的“建筑可阅读”邀请杭州师范大学退休教师胡鸣强,通过手绘还原校园内历史建筑的原貌;语音讲解来自一位播音培训老师的无偿贡献;建筑的铭牌则是由上理工版艺学院陆赉老师设计方案,再通过学生投票选出。
贴上二维码的学校建筑,也让学生的想法发生了改变。上理工的第五学生宿舍原名怀德堂,从建造之初到现在,一直作为女生宿舍使用。不过,这座近百年的历史建筑却因为保护的需要,不能进行大面积翻修。在孔娜的课堂上,有大一新生曾经抱怨第五学生宿舍的条件没想象中好,“当时我告诉她们,怀德堂虽然看上去旧,背后却有很多故事。民国名媛严幼韵女士就和你们同住一幢楼呢。”自从了解宿舍背后的历史后,学生也对自己的宿舍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