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我们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方向,砥砺前行。比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书记的指示始终是辩证统一的,对待自然风景资源,他强调既要保护好、也要利用好,我们未来的发展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比如,在谈到保持文化自信的时候总书记说过:“如果抛弃了传统文化,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石。”我们在学习讨论的时候谈到过日本,日本实现了现代化,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日本的许多传统文化精神没有丢失,没有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受到破坏。反过来看我国,其实很多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1、中国传统自然观与保护观
中国的自然观、保护观和国外不一样,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保合太合,和而不同”、“以时禁发、不夭其生”,“强本节用、养而不穷”。这些思想智慧当中蕴含着当代的价值。
2、世间菁华归名胜
风景名胜是世间的菁华。如果没有人,自然就是自然,而人工和天工的高度精妙融合,成就了名胜。因此,世间的菁华在风景名胜当中能够得到体会。
3、传承发展今胜昔
简单回顾一下风景区的传承发展。我们从1982年建立了现代风景名胜区制度,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省、市三级风景名胜区体系。我们拓展了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类型和功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开放演进的。我们构建了适合国情的管理体制,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建立了层次分明、体系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也逐步形成了年度实施评估、动态监测等一系列的制度。更重要的是,风景名胜区支撑了我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承载了居民主要的户外游憩活动,带动了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也扩大了国家文化的国际影响。在泰山申遗前,国际上要么是自然保护地,要么是文化遗产。到了泰山申遗的时候,世界遗产组织认为无论哪一类型都不能包含泰山,由此世界遗产保护地增加了一种新的类型,即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双遗产是中国为世界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