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主题性景观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是为集会和庆典活动设置的娱乐公园(AmusementPark)。1952年,世界上最早的根据120个荷兰著名景点微缩形成的主题公园在荷兰海牙建成。1955年,动画大师沃特·迪士尼将其在洛杉矶的拍片现场进行改造,做成第一个现代娱乐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Disney Land)。
主题性景观(Themed Landscape),即带有明确主题思想和内容的景观创作模式,如今大有在行业内被滥用的趋势。比如你参加一个投标,领导们最关心的是你的主题定位是什么;评审专家们会因为你缺乏主题而一票否决。市场的导向使许多设计师甚至不加思考就认为景观创作都得要有主题,否则设计就无从下手。有的甚至在设计中取个好听的题目或名字,然而做的与此毫不相干。忽悠的目的很明确,只要领导认可,干什么都行。
主题性景观是文化包装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方面启发人的想象,同时也引导人们朝主题所指的方向去欣赏,从而获得与作者相同或类似的景观体验;另一方面,正因这种引导性,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欣赏者的自由想象空间。
景观创作都要有思路,但不是非得有主题。主题不等于思路,思路包括了主题,也包括其他不同的创作手法,如比喻、象征、暗示等,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表达。
无论是主题还是非主题性景观的创作,构思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找场地的语境,给形象空间一个逻辑关系。任何主题如果没有形象与空间意义,就无法指导创作,作品就会语言混乱,表达不到位,甚至无法解读。
就景观的特殊性而言,非主题性应该是景观的主体,将人的生活空间广泛主题化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干什么事都被一个主题罩着。人对生活、对风景的体验,大多数情况下是要交给个人自己去完成,而不是被迫接受别人的主题引导。
看到一处风景,就写诗、题字,然后刻上石壁,以流传千古,这种做法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殊不知这是极其霸道的做法。表面看是给景观点了题,赋予了文化,实际上是以个人的“文化”破坏了自然,干扰了别人的欣赏。把每一处风景都贴上文化标签是将“景观”格式化,从而限制个人审美的自由。以这种方式去流传千古是不道德的,是一种文化的霸凌(bully)。
来源:中国花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