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韧性”筋骨,是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的核心策略,应从规划、建设、管理、治理四个维度入手,形成基础设施硬支撑和社会治理软实力的综合韧性体系。
极端天气、地震、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甚至战争等,都可能给城市带来严重冲击,如何打造韧性安全的城市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城市更新则是提升韧性的关键契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系统性韧性思维仍显不足。当前规划建设常聚焦单一灾害应对,面对多重危机叠加或长期慢性压力时,系统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不足,各子系统之间的韧性协同不足。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强表示,应不断深化城市风险防控和安全韧性治理体制改革,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
城市韧性安全能力建设面临多重挑战
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建筑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煜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从人民关切和城市现状看,我国韧性城市建设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系统性不足,多维度韧性协同薄弱。当前部分城市仍以“硬件韧性”(如防洪、抗震设施)为重点,但经济韧性(如产业抗风险能力)、社会韧性(如社区应急动员力)、治理韧性(如跨部门协同效率)联动不足。例如,社区层面的应急资源调配常因部门间“数据孤岛”导致响应滞后。
二是技术赋能深度不够,智能监测与预警能力待提升。极端天气、公共卫生事件等复合型风险增多,但城市在灾害模拟、情景推演等前瞻性防控方面仍有短板。例如,部分老旧社区的管网老化、排水能力不足等问题,若仅靠人工排查,难以及时识别风险点;而在健康社区设计中,其团队研究发现,约30%的空间致病因素(如噪音、热岛效应)因缺乏实时监测技术,长期被忽视。
三是人才与机制短板,跨学科协同与公众参与不足。韧性城市建设涉及建筑、医学、公共管理等多学科,但当前教育体系与行业标准仍以单一领域为主,复合型人才匮乏;同时,公众对韧性城市建设的参与度低,社区应急演练覆盖率不足,导致“最后一公里”的韧性落地困难。
要从传统的工程防御思维转向强调适应、学习和进化的系统性韧性思维。这不仅关乎防灾减灾,更是未来城市和社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她建议,强化全域系统性韧性规划,以社区为核心构建韧性基石,构建智慧韧性管理与决策中枢,创新韧性建设投入机制。她认为,我国应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如设立韧性城市与社区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韧性基建和社区项目。同时,还可以完善巨灾保险,探索“韧性债券”支持社区微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