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人一样,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城市病”,同样需要定期开展体检,以便“防未病、治已病”。城市体检就是找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
“无体检,不更新。”城市体检已成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前置要素。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近日表示,目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工作,下一步将拓展城市体检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应用城市体检的成果,建立体检发现问题、更新解决问题、评估实施效果、推动巩固提升的闭环工作机制。
“专科医生”出具体检报告
城市体检“检”什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城市体检对象包括住房、小区(社区)、街区、城区(城市)”。围绕这4个维度,《意见》明确了城市体检的61项基础指标。如,小区(社区)维度,从设施完善、环境宜居、管理健全等方面设置养老、托育、停车、充电等指标;街区维度,从功能完善、整洁有序、特色活力等方面设置中学、体育场地、老旧街区等指标……
谁来实施体检?《意见》指出,“开展城市体检工作要坚持城市政府主导,建立城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区、街道和社区共同参与,第三方专业团队负责的工作机制”。
各地普遍聘请城市规划、管理、建设方面的专业工作者,担任城市体检的“专科医生”,进行专业“把脉问诊”。
在医院体检时,医生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不同体检方案,城市体检也是如此。《意见》指出,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在城市体检基础指标体系基础上增加特色指标。福建省厦门市增设“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等特色指标,四川省遂宁市增设“存在二次供水需求的住宅数量”等特色指标,辽宁省沈阳市增设“需要进行‘飞线’治理的小区数量”等特色指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张文忠表示,对住房、小区(社区)、街区、城区(城市)进行全面体检,可以揭示潜在的城市病症,深刻把握各类群体对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期许,找准城市更新的重点和着力点,提升制定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片区策划及项目实施方案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有了体检报告,接下来就是“对症开方”。《意见》要求,各城市要将城市体检报告提出的问题清单分解落实到各区政府、各有关部门,明确整治措施和完成时限。其中,需要限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涉及安全、健康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于需要尽力解决的问题,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力补齐短板弱项。
“市民医生”积极建言献策
《意见》提出,要采取多种方式畅通公众参与城市体检工作的渠道,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诉求,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城市体检工作的良好氛围。
作为全国首批城市体检评估试点城市,广东省广州市探索建立了“城市体检观察员”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城市体检观察员”,为城市健康“把脉”。
重庆市举办“居民议事堂”“综合会诊厅”等活动,收集群众诉求。相关部门现场对这些诉求进行回应,并初步形成“诊疗方案”。
山东省济南市公开招募“市民医生”,组建城市体检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由社区工作者、在校大学生、热心市民组成,多方共同为城市“会诊”。
各地实践表明,群众有序参与、提出诉求、表明意见的过程,也是凝聚共识的过程。对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类问题,普通市民能够提出不少契合实际的好办法、巧办法。
智慧平台实现“一网统管”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城市体检的智能化程度和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意见》提出,以城市体检数据库为基础,建设城市体检信息平台,发挥信息平台在数据分析、监测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体检指标可持续对比分析、问题整治情况动态监测、城市更新成效定期评估、城市体检工作指挥调度等功能,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天津市研发城市体检数字采集程序,实现空间一张图、填报一张表;开发城市体检功能模块,实现数据共享、信息分析、智能判定等功能。
上海市创建城市体检与大数据诊断重点实验室,搭建多学科融合平台,着力解决超大城市全域多尺度高效感知、多源数据智能评测、生成式智能辅助决策等技术瓶颈。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认为,城市体检应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构建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实施于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一网统管”,不断增强城市建设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