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行业新闻

建设国家公园体系守护万物和谐共生
发布时间:2024-10-25 阅读次数:177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将其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正式起步。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坚决扛起国家公园建设的政治责任,全力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从试点探索到正式设立、全面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显著成效。

  完善顶层设计撑起“四梁八柱”。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提出到2030年,国家公园体制更加健全,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保护管理效能明显提高。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将我国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3类。2022年,《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印发,共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2023年,首批5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发布。我国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成。

  首批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2023年,国家林草局委托中国科学院等单位50余位专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藏羚羊增长至7万多头,雪豹恢复到1200多只,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7群42只。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民生持续改善,近5万社区居民被聘为生态管护员,年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万—2万元。

  加快立法进程护航高质量发展。2018年,国家公园立法工作启动,全力推进法律制定,特别是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公园立法作出重要指示以来,加快立法进程,形成法律送审稿,并于2022年11月报送国务院。经反复修改,形成国家公园法草案,今年5月经司法部审议通过。7月31日,国务院第38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公园法草案。9月10日,国家公园法草案首次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同时,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并报送国务院,形成《风景名胜区条例》修改方案,出台《国家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试行)》。至此,“一法两条例一办法”的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严格管理措施织密“保护网”。印发《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公众服务等管理要求。在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中,对边界区域、民生改善、设施建设等提出弹性管理措施。印发通知,对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内容、范围等提出原则性要求,支持和鼓励地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严格落实分区管控措施,织牢织密网格化保护体系,定期开展巡护,强化安全生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支撑保障搭建开放共享平台。按照中央编办批复,东北虎豹、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完成组建工作。整合设立了大熊猫、东北虎豹、雪豹、长臂猿等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国家林草局与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初步建立起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研发运行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联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共建国家公园研究院,设立国家公园艺术与设计中心,引进院士专家参与保护和科研工作,搭建高水平的开放共享平台。组建分片包保组,深入一线蹲点,强化对各国家公园的监督指导。

  万物相形以生,众灵互惠而成。我国正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实行一园一策,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全力守护万物和谐共生。

鄂公网安备 420104020008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