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行业新闻

“大地之歌”开展:艺术赋美乡土大地
发布时间:2024-03-29 阅读次数:490

日前,由生态环境部指导,中国美术学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主办的“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展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展览汇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00个生动案例,讲述着众多实践者以文化艺术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故事。


  绘写“大地之歌”

  本次展览以“大地之歌”为主题,灵感来自智利诗人聂鲁达的《中国大地之歌》。他在诗中写道:“中国人正在创造自己的大地。”主办方表示,希望以此展览作为对此诗的一种回应——今天,中国人正在绘写新的“大地之歌”。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厚厚的大书。书中收集了此次“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展览的100个案例,如同一个索引,带着观众一步步走进展览。

  本次展览由两条相互对照的文献线索组成,一方面,以代表性事件串联起美丽中国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以每一个实践者和团体提供的文本、物件、影像资料所形成的个体文献,汇聚出群体实践的叙事框架。

  仔细观看一个个案例的展品、资料,其主题从城市更新到乡村全面振兴,从生态修复到遗产保护,从社会美育到社群营造……展现出文化艺术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多维探索和多元实践。

   “我们看到很多艺术、科技工作者组团解决问题的案例。这些工作聚沙成塔、涓滴成河,正改变着这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高世名说,越来越多艺术家投身于时代发展前线,去实现自我价值和艺术价值;艺术正成为一种扎根中国大地、融入社会进程的“有为之学”。

  满足在地需求

  在高世名看来,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牵动着社会伦理、社会美育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是环境之美、人文之美、精神之美的总和。

  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文化艺术可以有哪些作为?这是中国美术学院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十几年来,中国美术学院秉承“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理念,持续推进“艺术教育与乡土社会双向塑造”的教学改革,构筑起遍布全国的“乡土学院”网络。目前,学院先后有8万人次奔赴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开展面向大众生活的美术实践。师生们以艺术劳作参与乡土重建,深度参与完成城市美学、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提升项目536个。

  以这些长期实践为基础,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提出“以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动员全国艺术同道扎根中国大地,联动社会各界,以优质的艺术与设计资源,深度对接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推动社会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创造性能量。

  “经过3年发展,美丽中国研究院逐渐搭建起实践者网络、思想网络、协作网络三大网络。”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介绍,3年来,美丽中国研究院对全国范围内推动美丽中国社会创新的艺术文化实践进行广泛调研,建立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整合了一群有情怀、有经验的实践者,搭建起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思想者智库,并形成了一个联动地方的协作网络。

  高世名认为,美丽中国不但需要外在的条件和基础,也需要内在的心灵建设,心灵建设则需要艺术家的参与和投入。他说:“‘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以中华大地上的实践,丰富我们对于美丽中国的理解与认知,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前线和现场,激发出一种生活的艺术、社会的艺术、人人的艺术。”

鄂公网安备 42010402000899号